在2—3秒内,精准识别出胸部CT影像的新冠病毒,并对病情进行全肺智能定量分析,方便门诊医生对患者进行轻重症分诊,快速将患者分级分类引导到适合的病区,同时还能进行智能随访。

有了人工智能的帮助,原来临床医生5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检出、病情评估工作,如今最多3秒即可完成。这是人工智能助力新冠疫情防控的独特作用。

我国首个胸部CT新型冠状病毒智能评价系统于1月28日正式上线,由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依图医疗合作开发。2月5日,该系统在疫情形势最为严峻的湖北地区部署上线,包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家医院。截至目前,该智能评价系统在全国25个省市近百家医疗机构上线,服务近10万人次。

CT影像一直是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重要诊疗决策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明确指出:“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为临床诊断病例。”在目前试行第七版的诊疗方案中,影像学是区分患者轻、普通、重症的临床诊断标准之一。

在疫情迅速发展期间,各重点防治单位胸部CT量暴涨,部分重点医院日均CT量一度超过1000例,医生阅片工作量大;医生肉眼读片难以准确进行定量分析,对病情程度分级困难,以及如何快速评估患者疗效,是抗疫一线的关键问题。在湖北武汉,快速检出、分诊、评估,有助于大大降低病亡率。原有的人工智能肺部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可以识别出病变,但要对病情进行分级分型评估,仍需要用传统手工勾画病变区域,进行评估,轻症患者需要1-2个小时,重症患者3-5小时不等。

目前,人工智能评价系统能够实现病变区域的自动检测,在2—3秒之内就能完成定量分析,实现前中后期的全流程辅助诊断,并采用创新的人工智能全肺定量分析技术,提升诊断的速度和精度,帮助医生快速检出、定量检测、疗效评价。提升医院分诊效率,减轻医院压力,减少院内传播概率。肺炎病变检出率敏感性达97.3%,特异性达99%,并智能分析患者病程,精准匹配历史影像,自动分析病情的转移和发展。

人工智能的介入,大大提高了临床医生的工作效率,受到临床医生的好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查云飞说,综合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CT影像学特征和影像组学参数,快速进行肺炎早期肺损伤和损伤程度的定量分析,对于引导门诊发热病人合理分诊、辅助临床诊断分型和治疗随访至关重要。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在快速分诊和病情定量评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医疗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深化,智能化成为医学发展一个重点方向,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阿里巴巴、腾讯、东软等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在各大医疗机构得到应用,用于对CT影像进行辅助诊断、阅片、分型等,大大加快了临床医生的诊断速度。由于算法、技术水平不断升级,精准检出率不断提高,诊断质量不断提高,误差率不断降低,成为医生的好帮手。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陈秋霖说,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可以节省医生人力资源,特别在一些医生人力缺乏的地方,作用尤为凸显。同时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加快疾病筛查速度,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应用空间会越来越大。从实践来看,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影像领域应用已经起步,由于一开始就是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发展,有利于大数据开发,技术方面也更成熟。随着5G时代的到来,这一领域的应用空间会更大。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肺部影像是诊断的关键指标,应用人工智能帮助实现快速筛查,有利于疫情防控。如果国外疫情进一步蔓延,这些技术也可以输出到国外,帮助一些国家的更高效地进行疫情防控。”他说。

工信部发布通知称,支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服务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患者追踪、人员流动和社区管理,对疫情开展科学精准防控。组织信息技术企业与医疗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加快病毒检测诊断、疫苗新药研发、防控救治等速度,提高抗疫效率。这预示着,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创新升级,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有助于提升医疗体系效能,造福广大患者。

您可以复制这个链接分享给其他人:https://www.yitutech.com/node/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