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从技术向产业,有哪些值得记住的人和事?未来一年,AI 场景化落地还有哪些可能性? 8 位 AI 行业局内人,向我们讲了讲他们的故事和看法。

 

采访 | 高静宜

 

经历了技术的发展与突破、产品与业务的开拓与布局之后,人工智能领域内创业公司的思路与格局似乎走向了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如何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何求新求变实现颠覆进而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如何开辟机遇杀出一条新路?这些问题开始摆上了创始人们的桌面。

 

正因如此,执行力相对较强的人工智能圈内,向新业务进军者有之,战略转型者有之,尝试破局者也有之。这其中,依图的做法似乎与众不同——迎来了一位首席创新官,负责推动公司的创新策略及方法,培育孵化、参与研发依图的人工智能产品和工具。

 

依图的这位新任首席创新官是前谷歌研究科学家吕昊,他拥有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智能人机交互,研发和评估智能系统及其工具,并在移动设备交互、数据可视化、如那件工程领域,基于大数据创造了多项新型交互技术。在谷歌就职期间,他曾负责参与孵化安卓智能桌面和应用商店的交互推荐等,并在人机交互领域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专利。

 

那么,国内创业公司中鲜少设立的首席创新官一职究竟为何?这股新血将会带给依图这样一家收获 3.8 亿 C 轮融资的明星创业公司怎样的价值和改变?这位具有丰富科研经历的科学家又是如何看待中国 AI 大潮的?

 

这些还要吕昊给出答案。

 

以下是机器之能对吕昊的专访实录(机器之能做了不改变内容的编辑):

 

你自 2007 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后,曾在微软实习、高校任职,还加入谷歌工作四年有余,可以说在国外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历。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决心回国加入依图这样一家创业公司?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回国?最打动你的因素是什么?

 

我和 Leo(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朱珑)和晨曦(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林晨曦)都是老相识了。晨曦是我的师兄,Leo 是很早之前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时候就认识了。除了非常信任他们外,很多 Leo 和晨曦的看法与远见与我感兴趣的地方非常相似。

 

此外,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会是非常明显的,在这个行业里做这事情的任何人都应该意识到人工智能的那种不可抗拒的、非常快速的发展,这一点在中国和美国都非常明显。事实上,2015 年的时候我就有打算来依图,但是当时因为其他一些因素暂时搁置了。现在我觉得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错过这样一个时代了。眼下,依图各方面已经慢慢成长起来,无论是在资源上,对未来的期望上,依图都越来越有能力和空间去进行探索。而且我回国也有一些爱国情结的因素在里面,我觉得应该回来贡献一下自己的力量,在国内能够做更多的事情。

 

我跟依图的团队几乎没有任何的信任问题,我们彼此互相了解,加之世界的潮流、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潜力,回国加入依图就成为了一个非常简单自然的选择。

 

有一位前谷歌工程师 Steve Yegge 离开公司后,写了一篇反思谷歌创新的博客,说谷歌已经不再创新了。他后来加入了一家东南亚的打车创业公司 Grab,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创新。你在谷歌工作了几年后,也离开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能谈谈你对谷歌创新的看法吗?

 

那篇文章我也看过,我能够理解他所说的很多事情,但我不觉得就这么轻易地可以说谷歌不再创新了。说世界上技术最好的公司不再创新了这不太可能。而且谷歌的两个创始人也都是有研发背景的。这篇文章可能更多的是以结果论英雄,谷歌在产品上没有引领行业的发展,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谷歌在产品创新上做的不够理想,在产品的思路和远见上没有把技术上的优势实现转化,也没有提早占据战略的高点。这导致谷歌要不断地追赶别人的产品,而在追赶过程中,技术上的优势不足以弥补产品上的差距。

 

创业公司人数少,各种机制还不成熟,大公司人数多,机制健全。在你看来,两种环境,谁更容易创新?依图这种创业公司创新思路是否会更清晰?

 

我之前在谷歌研究部门工作了两年多,后来去了谷歌 Play。我看到的其实跟 Steve Yegge 有点像,但我并不觉得这是谷歌的问题,这是大公司普遍都会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自己做产品创新比较困难。一方面原因在于,像谷歌 Play 这样重要的产品有较大的商业规模,相应地,创新对它来说影响较小,很难不变得保守。这样的产品不急切需要做非常巨大的创新,慢慢地完成迭代和改进是比较安全的。包括 Youtube 也是一样,大家都习惯在一个基准下面找最优解,很难跳出去思考完全不一样的空间。毕竟你没法抛开这么大的一个商业化产品完全做一个新的事情。

 

我其实偏向于说,创业公司的创新会来的更加纯粹。因为创业公司没有大公司保守的这一面,只有靠创新才能做的出类拔萃,才能甩开其他的竞争对手。所以无论是产品上、技术上、还是公司战略上都要进行创新,这些也都属于创新的范畴。

 

你的研究兴趣聚焦于人机交互方向,还曾参与安卓 Multi-touch gestures(多点触摸与手势识别)以及交互推荐工具的相关开发,特别是在演示编程和描述编程的结合上颇有建树(combining demonstration and user declaration)。能否具体介绍一下你之前的研究历程,这些经验会对你在依图之后的任职提供怎样的指引?

 

我最早开始的研究方向是计算理论 Theory of Computer Science,后来我想更多地追求对人、对用户的影响,希望做能够做出更加直接改变人类生活或者让用户受益的项目。所以当时选择了人机交互这个比较广、比较模糊、跨领域的方向。回过头来看,这个选择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毕竟我的背景是比较理论的,整天和抽象的数学概念、证明打交道,后来转到了非常应用的方向也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

 

在过去十年里,我基本上是三个领域做事情,一个是传统的交互系统,一个是机器学习,一个是软件工程,我主要围绕这三个领域的问题展开我自己的研究工作。

 

那这些给我带来了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是说,这些经验使我对产品这块的认识比较广。我本身是非常重视工程的,很多 AI 研究会自己亲手做,包括设计、交互以及整个迭代过程。这么多年来我非常重视产品从设计到研究、研发的全历程,也对产品有非常高的要求,这对于我在依图做产品创新也好,在各个方向做创新都会有帮助。我对此也是非常兴奋的。

 

首席创新官这个职位在大公司中比较常见,而国内创业公司却很少设置这个职位。有人认为,将创新推给一位高管并不合适。也有人认为,创新不是常规管理工作,而是有点类似物竞天择,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你对此怎么看?能简单描绘一下,在你心目中比较理想的首席创新官是怎样的?

 

创业公司的确比较很少有首席创新官这样的职位,而大公司机制相对健全会有这个职位。不过,创新是一种精神,如果没了这种精神,有这个职位也没有用的。我认为,创新不是靠管理出来的,目的不应该是靠管理拉动创新。

 

您可以复制这个链接分享给其他人:https://www.yitutech.com/node/368